›› English

文訊

 

 

溫哥華中央圖書館文學對談

加華文學中英寫作的挑戰

作家探討分享氣氛熱烈

 

    進入新的一年,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第一個公開活動,是與溫哥華中央圖書館合作,於1月18日下午在圖書館舉辦文學對談,主題為「加華文學中英寫作的挑戰」。這是加華作協出版了兩本新書後的延續探討。兩書一是陳浩泉主編的《當代加華詩選》,另一是梁麗芳與姜安道(ANDREW PARKIN)合編的英文選集Chinese Canadian Writers: An Anthology (《加華作家作品選集》)。

    這次對談的四位主講嘉賓是前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系主任姜安道教授,加華作協會長陳浩泉,執行會長梁麗芳教授,及詩人、資深傳媒人徐望雲。主持為溫哥華公立圖書館活動策劃Diann Xu。數十位作協會員和文友出席是次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會後並有作者簽售新書的環節。

    活動開始,姜安道教授興致勃勃地回顧他青年時代從英國到香港的見聞,以及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到卑詩大學任教的歲月,也回顧了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時光。他特別強調加拿大多元文化對各族裔作家寫作的積極意義。

    作為《當代加華詩選》的主編,陳浩泉回應了這次的對談主題,他說,海外華裔作家無論用母語中文還是英文寫作,都面對著各方面的挑戰,包括:中西文化的衝擊及如何尋找融合途徑;現實中生活壓力;還有現代網絡科技對印刷媒介的衝擊,使寫作人作品發表和出版的渠道縮減。如何尋求新的出路和機遇,這就是對大家的考驗。他說,文學不應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加華作協一直在尋求突破,最近兩部新文集的出版,特別是推出英文文集,正是重要的一步。年前,作協的小說集《他是我弟弟,他不是我弟弟》在首爾出版韓文版,以及作協七位詩人的作品被收入印度出版的全球詩選集 The Second Genesis,也是其中的例子。

    梁麗芳指出,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從1990年以來,獲得可喜的成就。用中文寫作的作家,則仍然面對挑戰。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華人大多來自嶺南,未受到新文化運動影響,以寫對聯、古典詩詞與民歌為主,寫作目的是抒懷自娛而非為名利,在《大漢公報》可以看到這類作品。移民計分法於1967年實施後,華人背景趨向多元。用中文寫作的作者,仍然面對出書渠道狹窄的問題。有不少作者在網絡發表, 是一條路徑。在母國出版,讀者多,有機會受到評論界注意,但會遇到審查問題。梁麗芳也指出,最大的挑戰是作者要不斷超越自己。

    來自台灣的作家徐望雲從個人的經歷,談到作為記者到加拿大時,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戰與趣事,以及如何適應新的環境。他也曾因為生活,壓縮了寫作的時間,發表減少,在出版上,也遇到困難。後來才慢慢走出一條路,出版了旅遊書籍。他對體壇特別注意,出版了《林書豪與NBA》等書。近年網路和社交平台發達,他也進入這個範疇,作出新的嘗試。而且,又陸續出版了幾本作品。

    這次對談的與談人、兩部文集的作者汪文勤感謝加華作協出版這兩部新書,她認為自己是受益者,也很受激勵。一些英語朋友對英文文集的反應很好,他們覺得與華裔作家應多些交流。

    同樣是兩部文集作者的任京生認同華裔作家的作品發表與出版面對很大的挑戰,這兩部新書在編輯、出版與資金籌措上都有不少困難,面世不容易。他感謝加華作協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與奉獻。

    也是兩部文集作者的陳華英說,華裔作家擁有祖裔的傳統文化,在加拿大又有新的人生體驗,寫作上具有優勢,但語言是一個阻力,需要翻譯人才來建搭一道往主流文壇的橋樑。

    亦是兩部文集作者的陶永強很高興這兩本書的出版,他說,身為退休律師,以後可以名正言順地稱自己為「偶然詩人」了。從事二十多年詩歌翻譯的陶律師認為,這是自己一種很好的學習。

    《當代加華詩選》作者的沈家莊教授感謝作協此選集收入他多首作品,也高度評價加華作協在推動加華文學的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抗癌鬥士吉羽認為,加華作家英文選集的出版是很有意義的重要一步。她還預告自己的回憶錄《情渡死生》即將於下月在台灣出版,同時也已在《加華文學》上連載。

    文學對談在最後的提問與交流後,有作者簽售新書環節。昨天,本那比市議員李燦明也到場支持作協的朋友,為大家打氣。限於場地時間,活動只好在大家意猶未盡的情景中匆匆畫上句號。

 

    (撰稿:梁麗芳、陳浩泉)

 





































 

加華作協郵輪團

訪美國西岸三城

與當地作家交流收穫豐

 

2024年9月28日,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部分理事、資深會員與兩位家屬一行十三人,組成美國西岸郵輪訪問團,乘着清爽的金風,登上夢幻公主號郵輪,行程包括維多利亞、三藩市、聖地牙哥、洛杉磯,除了觀光遊覽,並與上述加州三地的華裔作家團體進行文學交流,收穫甚豐。

 

訪問團由加華作協會長陳浩泉任團長,作協副會長陳華英任副團長,團員有陳麗芬、李敏儀、周孟川、曹小莉、曾慶彪、蘇阿冠、黃冬冬、曹小平、林偉芝等。郵輪從溫哥華出發,翌日到達維多利亞逗留一天,大家遊覽了皇家酒店、省議會一帶,亦到訪加拿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 ‧ 門羅創辦的門羅書店。

 

郵輪破浪航行兩天後,10月2日抵達三藩市,《紅杉林》雜誌副總編輯陳綺屏與茜苓等人到碼頭迎接。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長呂紅及《紅杉林》雜誌社董事李麗君女士在花園酒家設午宴,迎接加華作協訪問團的到來。席間,美華文藝協會榮譽會長劉荒田和前會長沙石分别致歡迎詞。會長呂紅回顧 了華人文學在美國的發展情況,以及美加兩地作家交流聯繫的歷史,展望日後兩地作家更進一步的合作。加華作協會長陳浩泉對美華協會的熱情款待表達了謝意。他簡略介紹了作協的過去和現狀,期待美華文藝協會訪加,雙方加强文學交流。他表示,美加是近鄰,加美一家親,應多往來。呂紅與陳浩泉兩位會長分別代表兩會向對方贈送作品文集。

 

席上,加華作協的黄冬冬和曹小平分别講述了他們在現代詩和格律詩的創作體會。座上有不少寫詩能手,兩地詩人作家交談甚歡,冬冬、曹小平、陳麗芬、唯唯、典樂等人即興朗讀詩作,相互唱酬,掌聲笑聲此起彼落。

 

當天,《星島日報》記者亦對陳浩泉做了訪談。

 

10月4日,訪問團抵達聖地牙哥。美國中文作家協會主席李峴與秘書長崔萍和簡妮、張慧玲等在主席府邸接待客人。該府邸坐落於山明水秀、風景宜人的山坡上。中文作協以正宗的墨西哥餐款待大家,李峴和夫婿Hal並親自泡製墨西哥美酒和小食讓大家品嘗。文友們在輕鬆自在的氣氛中討論文學如何融合中西文化進行創作。陳浩泉介紹了加華協會新出版的兩部中、英文書籍《当代加華詩選》和《Chinese Canadian Writers:An Anthology》(加華作家作品選)。他談到作協將在三方面繼續努力:1. 推動創作、研究; 2. 舉辦各種文學活動; 3. 加强與世界各地作家的文學交流。李峴則談及中文作協有多個網絡平台,及文學應如何與螢屏結合的問題,她並透露下一步亦將向英語作品發展的前瞻計劃。

 

聚會中,李峴與陳浩泉互相餽贈雙方的文集留念。兩地作家、詩人則談創作心得,朗誦詩作。在山清水秀的怡人美景中,大家度過了一個詩意的下午。

 

10月5日,郵輪停泊在洛杉磯港灣。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為加華作協訪問團舉行座談午餐會,賓主共三十多人在偉博文化會議廳聚晤。洛城作協自1991年成立以來,致力發展華文文學,在歐、澳、亞等地都設有編輯出刊點;會長黄宗之向訪問團介紹了該會的發展歷程。加華作協會長陳浩泉亦回顧了作協成立37年來會員們對海外華文文學所作的種種努力和付出。雙方互道了多來往多交流,促進華文文學發展和融合的期望。洛城作協副會長王偉和加華作協副會長陳華英分別介紹了兩會的出版物。

 

會上,洛城作協還特地安排了王玲老師朗誦陳浩泉的詩作《楓林詠嘆調》。當天出席的洛城作家還有申美英、余春燭、周達標等。座談會由副會長楊慰慰主持。

 

與會者當天也就海外華裔作家的創作怎樣與時並進的專題作探討。洛城作家史建民以幻燈介紹和展示如何借助AI 輔助寫作,引發了大家的議論。洛城作協理事邱名認為借助AI寫出的作品,雖語言華美、用詞準確,但没有靈魂;若倚賴它來寫作,便是毁了文學創作。會長黄宗之則覺得AI在輔助翻譯及搜索詞語方面,是實用的好幚手。陳浩泉會長綜合了加華作協在去年的文學營所作的有關AI的討論,提出幾個要點:翻譯是一種再創作,故用AI 作文學翻譯也不合適;創作要有感情、個性,這是AI 無法做到的。因而,AI只能是工具,不是文學藝術的創作者。他也提到,AI 的寫作是否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他認為現代科技發展急促,道德倫理與法律規範卻未追上。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加華作協美國西岸訪問團所到的三個城市,當地的作家團體都熱情接待,不但派車接送,還以佳餚美食款待,更主辦交流座談,達到了增進友誼、切磋文學的目的。加華作協向三地作家團體贈予曾慶彪所書的「以文會友」的橫幅,作為留念。

 

在郵輪上,訪問團成員也舉行了文藝座談與聯歡,大家談文說藝,朗誦詩作,唱歌跳舞,更欣賞無際海洋上的晨昏美景,日出星沉,鯨魚騰躍,度過了八天愉快難忘的旅程。相信此行將是加美文學交流的一個新起點,未來兩地會有更多的往還交流。

 

(周孟川撰文;陳浩泉補充、修訂)

 






 

 

 

 

 

七團體合辦瘂弦追思會

藝文界齊集緬懷悼念詩人

 

    詩人瘂弦先生於2024年10月11日在溫哥華離世,文藝界友好均感哀傷!為表達對「一代詩儒」瘂弦先生的悼念哀思,大溫哥華地區七個文學與文化團體聯合主辦詩人瘂弦先生追思會,文藝界人士齊集,一起緬懷、悼念瘂弦先生。

    追思會於11月23日下午二時在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文物館舉行,策劃、召集人陳浩泉、王立,合辦者包括: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加拿大大華筆會、加拿大中華詩詞學會、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加拿大洛夫詩歌學會、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追思會上各文學團體的代表和瘂弦先生的文藝界好友致悼念詞,同時有瘂弦詩作名篇朗誦。追思同步在微信作網上直播。

    瘂弦原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南陽,1949年加入國軍,後到台灣。他早年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先後出任晨光電台台長、《中華文藝》總編輯、《幼獅文藝》主編、《聯合報》副刊主編及副總編輯等。1954年,瘂弦與張默、洛夫創辦《創世紀》詩刊,一直出版至今,影響巨大。他所主編的「聯副」,也成為華文報紙的最佳副刊之一,創造了文學副刊輝煌的黃金時代,培育了一代文學新人。瘂弦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後獲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瘂弦先生的著作包括新詩、散文、評論等,主要作品有《瘂弦詩抄》、《深淵》、《瘂弦自選集》、《瘂弦詩集》、《人生散步》、《聚繖花序》、《記哈客詩想》、《弦外之音》、《中國新詩研究》、《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等,皆屬精品,為華文文學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九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後,瘂弦先生出任加華作協等多個文學團體的顧問,為華文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追思會由文化中心理事王立博士主持,活動流程如下:

一、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陳浩泉會長致詞

二、 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郭英華主席致詞

三、 加拿大大華筆會馮玉會長致詞

四、 加拿大中華詩詞學會張冰會長致詞

五、 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林楠副主委致詞

六、 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陳錦波會長致詞

七、 加拿大洛夫詩歌學會和平島副會長致詞

八、 加華學者、加華作協執行會長梁麗芳教授致詞

九、 資深傳媒人、詩人徐望雲先生致詞

章旭輝先生陶笛演奏<送別>

十、 中華詩詞學者沈家莊教授致詞

十一、 加華作協理事、詩人韓牧先生致詞

十二、 瘂弦詩作名篇朗誦

1. <如歌的行板>(汪文勤)

2. <鹽>(韓長福)

3. <水夫>(任京生)

4. <秋歌— —給暖暖>(宇秀)

十三、 自由發言

    主持王立開場後先簡介瘂弦先生,並致辭。她說,「花枝春滿,天心月圓」。對瘂公而言,所有的未完成如今都已經被完成。

    然後是各團體代表致詞。

    陳浩泉回顧,六十年代末即喜愛台灣的現代詩,讀了瘂弦的《深淵》,甚感震撼,印象深刻,與詩人可謂神交已久。九十年代在溫哥華認識瘂弦後,即邀請他出任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顧問。詩人積極參與加華作協的各種文學活動,並為作協辦了兩場講座,包括來加後首場重要的講座「我的三霞工程」。他也出任文學獎評審,為作協的文集和刊物供稿、寫序,貢獻良多。陳浩泉指出,瘂弦先生在詩創作、文學編輯和培育新秀,以及推動華文文學的發展上,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如歌的行板」的樂音雖已遠去,但它將成為文壇一道永遠美好的風景!

    馮玉的書面致詞由楊柳代讀。她說,瘂公的一生是非凡的一生,他的詩歌理念開啓了華文詩的新時代;他提出華文一家親的理念並身體力行;他的詩將永遠溫暖我們的心。

    張冰說,瘂弦先生曾寄語學會:「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詩學的香火熊熊燃燒,永不熄滅。」「在中國詩詞歌賦中老去,是一種幸福。」「一個作家,有什麼樣的人格氣質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語文風貌。「鍊字不如鍊句 ,鍊句不如煉意(意境),煉意不如煉人。」瘂弦所作的努力,對我們後輩是很大的鼓舞。在此代表詩詞協會表達對瘂弦的深切懷念。

    林楠的書面致詞由韓長福代讀。他指出,瘂弦的新詩風格獨特。瘂弦先生離去了,但他的詩和精神鼓勵着我們。

    陳錦波以其新詩作緬懷瘂弦先生:「擱筆半世紀,佳釀飄香年年勝去年,詩人金秋乘鶴別凡間,人去樓不空,留下咳唾成珠的經典……」

    郭英華感謝大家到中華文化中心參加瘂弦追思會。他說,瘂弦給華文文壇帶來了燦爛的光芒。瘂弦是詩人,也是文學家、文學導師。中華文化中心為文學界提供平台,希望大家多到文化中心舉辦活動。

    和平島稱,瘂弦先生把詩歌寫成我們的生活。無論是生活還是創作,洛夫先生和瘂弦先生有很多共同的特性,他們照亮了我們的生活。向洛老和瘂公致敬,並致最深切的哀悼。

    梁麗芳的書面致詞由陳浩泉代讀。她說,瘂弦前輩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詩作,他編的報刊與雜誌,他對無數作者的支持與栽培,他對世界華文文學一盤棋的概括與期待,將永遠紀錄在歷史上,直到永遠。

    徐望雲致詞時由章旭輝以陶笛演奏《送別》,以表達哀思。瘂弦說,好的配樂能增加朗誦的魅力。瘂弦有好多靈光一閃時寫下的詩句,可惜沒有彙集成詩。他說,瘂弦希望讀者看到他的作品都是最好的,給讀者美好的印象,不摻雜質。

    沈家莊的書面致詞由張冰代讀。他稱, 瘂公是華人文壇的良師益友。瘂公常談及獨特的見解,他與洛夫提出詩的獨創性、純粹性和超現實性。他是華人詩壇的一股清流。

    韓牧稱,追思瘂弦先生便是學習他的優點。關於做詩,他力求進步。不斷調整自己的詩觀。關於做人,他認為作為詩人,得是社會良心的象徵。

    接著的瘂弦詩作名篇朗誦環節分別由汪文勤、韓長福、任京生和宇秀朗誦了四首詩。之後是自由發言。

    歷史文化學者桑宜川追憶瘂弦先生作為收藏家的往事。他經常到二手店淘寶,收藏十分豐富,多具人文信息,如原始文稿、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等,並捐贈博物館供研究之用。感念前輩的一生,瘂弦精神永存。

    本那比市議員李燦明是詩詞愛好者,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讓詩詞流傳後世。他說,聽了大家的追思發言,在詩詞和做人方面很受啟發。

    洛夫詩歌學會會長莫青在發言中表達了對瘂弦先生的悼念之情。

    最後,和平島、陳麗芬、曹小平都朗誦了悼念瘂弦的新詩作。

    當天出席追思會的還有陳華英、李敏儀、曹小莉、周孟川、 楊蘭、張宜中等數十人。

    追思會於下午四時準時圓滿結束。

 

    (文稿:陳浩泉、周孟川)

 















































































































 

 

多個文化團體合辦

詩人瘂弦先生追思會

將於中華文化中心舉行

 

    詩人瘂弦先生於10月上旬在溫哥華離世,文藝界友好均感哀傷!為表達對「一代詩儒」瘂弦先生的悼念哀思,大溫哥華地區五個文學與文化團體聯合主辦詩人瘂弦先生追思會,歡迎文藝界人士出席,一起緬懷、悼念瘂弦先生。

    追思會將於11月23日下午2-4時在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文物館舉行,合辦者包括: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加拿大大華筆會、加拿大中華詩詞學會、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加拿大洛夫詩歌學會、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追思會將有各文學團體的代表和瘂弦先生的文藝界好友致悼念詞,同時有瘂弦詩作名篇朗誦。

    瘂弦先生原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於河南南陽,1949年加入國軍,後到台灣。他早年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先後出任晨光電台台長、《中華文藝》總編輯、《幼獅文藝》主編、《聯合報》副刊主編及副總編輯等。1954年,瘂弦與張默、洛夫創辦《創世紀》詩刊,一直出版至今,影響巨大。他所主編的「聯副」,也成為華文報紙的最佳副刊之一,創造了文學副刊輝煌的黃金時代,培育了一代文學新人。瘂弦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後獲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瘂弦先生的著作包括新詩、散文、評論等,主要作品有《瘂弦詩抄》、《深淵》、《瘂弦自選集》、《瘂弦詩集》、《人生散步》、《聚繖花序》、《記哈客詩想》、《弦外之音》、《中國新詩研究》、《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等,皆屬精品,為華文文學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九十年代移民加拿大後,瘂弦先生出任加華作協等多個文學團體的顧問,為華文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文稿:陳浩泉)

 


 

 

林靜助先生逝世
加華作協致唁函


弔唁函

 

台灣《藝文論壇》、《青溪新文藝》雜誌社:

    頃悉 貴社林靜助社長於八月廿八日離世,甚感震驚!林先生精神矍鑠,工作幹勁十足,沒想到他遽然離去,令人甚感突然與哀傷!

    林靜助先生歷任台灣中國詩歌藝術學會會長、中庸實踐學會理事長、台灣中國文藝協會兩岸交流委員會主委,以及《藝文論壇》和《青溪新文藝》發行人、社長兼總編輯等要職,多年來,他策劃舉辦各種文學活動,出版文學雜誌,推動文學創作與交流,促進海內外文學界的溝通互動,孜孜不倦,全情投入,忘我工作,敬業樂業,對世界華文文學事業貢獻重大,建樹良多。林先生的逝世是世華文學的巨大損失!

    林先生過去曾在《藝文論壇》等刊物中發表加華作家的作品與有關加華文學的評論文章,也曾在雜誌的「世界華文主題人物」專欄刊出本人和其他同道先進的專輯,林先生對加華文學的關顧與愛護,本人與「加華作協」同人深懷感激。對林先生的離世,我們致以深切的悼念!

    在此,本人亦代表「加華作協」同人向 貴社同人與林先生的親屬致以慰問,並期望 貴社同人繼承林靜助社長的遺志,繼續辦好刊物,為世界華文文學作出新的貢獻!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
會長 陳浩泉
2020年9月1日

 









































 

 

於梨華染新冠肺炎病逝
加華作協發弔唁函悼念


弔唁函

悼念於梨華女士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
驚悉 貴會前會長、著名作家於梨華女士於四月三十日在美國病逝,極感突然與哀傷,本會同人謹向 貴會與於女士家人表達衷心的慰問,並深切悼念於女士!
於梨華女士在文學創作上成就驕人,其代表作《又見棕欄,又見棕櫚》叫好叫座,在六、七十年代一紙風行,開創了海外留學生文學的新潮流,於女士亦被譽為「留學生文學鼻祖」。數十年來,於梨華女士創作不輟,著作豐碩,為海外華人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於梨華女士亦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敎多年,並曾出任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在敎學與文學活動的推動上也貢獻良多,令人欽敬。
1999年秋天,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邀請於梨華女士到温哥華出席第三屆華人文學國際研討會,與加國的文學界朋友歡聚一堂,給大家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於梨華女士的逝世是海外華人文學界的重大損失!
願於女士安息!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
會長 陳浩泉
執行會長 梁麗芳
副會長 青洋 任京生 陳華英

2020年5月5日

 








 

 

「加華作協」成員姞文
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成員、北岸作家集合入選作家姞文,以系列網路歷史小說「秦淮故事」著稱,被世界各地讀者親切地稱為「南京的文化使者」。2019年12月14日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頒獎,星雲大師親臨現場祝賀,姞文獲得極有分量的短篇歷史小說獎。
余光中先生曾讚該獎是全球華文的諾貝爾文學獎,至今已舉辦九屆。據主任委員李瑞騰教授介紹,九年來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歷史小說首獎只選出一次,今年增加短篇歷史小說類別,很高興發掘到歷史小說人才。 姞文的獲獎作品另闢蹊徑寫大陸歷史,這個地道的南京故事講述1942年南京人民保護國寶玄奘舍利的歷史事蹟,一定意義上助力星雲文學獎更加豐富多元化。
活動中姞文與臺灣文學界進行文化交流,她帶去了以往的作品與主辦方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的覺多法師、鄭梓含、施芃年等分享,也得到了鄭羽書老師、陳憲仁教授等臺灣文學大家的稱讚和指教。 大家一致認為星雲文學獎很成功,頒獎典禮莊重而有條不紊,對於全球華文文學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姞文作為加拿大華裔作家、寫南京故事、在臺灣獲獎,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反映、也是華文文學魅力的印證。

 





 

 

加華作協名譽會長
貝鈞奇捐款支持作協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長陳浩泉應邀到澳門和深圳出席旅遊文學研討會與茶文化論壇後,在香港稍作停留,作協名譽會長貝鈞奇設晚宴招待,並向陳浩泉致送了六千加元的捐款支票。
目前,香港經濟受社會事件影響,情況欠佳,但貝先生仍繼續支持加華作協,實屬難得。作協同人衷心感謝他的熱心贊助!











 

 

陳浩泉参加茶文化研討會
並出席茶論壇與王蒙講座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長陳浩泉於11月底應邀出席由潘耀明策劃及擔任總召集人的「第七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研討會」,本屆主題為「茶文化之旅」;同時亦出席相關活動「第一屆茶文化論壇」和著名作家王蒙的專場講座「文學的世界」。上述活動由澳門基金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明報月刊》、澳門大學等機構主辦與合辦,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承辦。
「茶文化之旅」研討會於11月25日至27日在澳門大學舉行,近150名學者、專家與作家出席,分別來自美加、港澳台、中國大陸、東南亞、日韓、歐洲以及伊朗、埃及等國家和地區 。陳浩泉提供的論文是「茶文化與茶詩」,他和與會者分享了其認知的茶文化與一些今古出色的茶詩。
「第一屆茶文化論壇」緊接著移師深圳集悦城文化創意園區舉行,與會者以茶論道,並有中國茶藝、日本茶道表演,茶鄉少數民族歌舞演出,以及名茶展示、品茗,内容豐富精采。陳浩泉應邀在論壇中一個學者專家座談的環節擔任主持。
名作家、前中國文化部長王蒙的專場講座於11月30日在集悦城舉行,出席者千餘人,全場滿座。王蒙的演講題為「文學的世界」,範圍廣泛。他和大家分享了對文學的認識與創作心得,言談風趣幽默,也富啓發性。
上述的系列活動於12月1日圓滿結束。

 

 
























 

往年的文学讯息点击这里